《花園?薪火賦》創作背景價值談
《花園?薪火賦》創作背景價值談
前不久,2025第三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大會上,村莊影響力(CPPC指數)課題組長喬惠民發布了2024/2025村莊影響力研究報告,公布了提請中國國土經濟學會“百縣千村”計劃優先服務村莊的300個重點名錄,以及課題列為重點服務對象的2025“十大名村”典型案例。
而課題組成員劉武講演了課題輔報告《“十大名村”影響力長盛不衰的競爭密碼》。同時,課題首席專家澤霱以別具一格的新賦體美文及墨寶長卷形式,陸續向一批案例村莊贈獻乙巳嚴田體《名村賦》系列作品。《花園?薪火賦》就是其中一篇頗具代表性的專家賦作。
一、實踐根基:花園村“村域蝶變”的紀實性積淀
1.從“荒園”到“名村”的發展史詩為創作提供核心素材。
作品的敘事藍本源自花園村四十余年的真實變遷:該村早年為“田疇似樊,犁鋤困于瘠土”的貧瘠村落,自邵欽祥帶領村民“集千五百金為薪”起步,歷經兩次“一村并九村”的擴容,從183戶496人的小村,成長為戶籍人口1.5萬、常住人口超6.5萬、區域面積達12平方公里的“新時代第一村”。這種“從窮到富、從小到大、從弱到強、從村到城”的轉型軌跡,為賦中“破困啟元”“筑城革命”等章節提供了具象化支撐,而“維生素D3全球之宗”“紅木萬億產業叢”等產業成果,則成為“五創涅槃”章節的現實原型。
2.共同富裕的鮮活實踐為思想內核注入底氣。
花園村以“五富俱全”(富口袋、富腦袋、富心態、富生態、富康泰)構建起共富樣板: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786億元,同比增長8.41%,其中花園集團貢獻490億元營收,同比增長14.75%;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8.2萬元。且通過“強村幫弱村”聯動湘西十八洞、黔貴麻江等地。這種“內生驅動+向外輻射”的共富實踐,與賦中“答時代之問:鄉土中國何以守根魂、求開新”的核心命題形成精準呼應,使作品突破“一村紀實”的局限,具備了詮釋“中國式現代化鄉村路徑”的典型價值。
二、政策契機:“千萬工程”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呼應
1.“千萬工程”實施二十余載的成果凝練。
2003年“千萬工程”啟動后第六天,時任浙江省委書記、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習近平就考察花園村,稱贊“花園真好”并囑托其“做好帶頭示范”。二十余年里,花園村借政策東風成為全省唯一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、首個“村域小城市”培育試點,實現了產業、治理、生態的全方位蝶變。賦體創作恰是對這一政策背景下“鄉村振興潛力無限”的詩性回應,“法古開新源流遠,土宜再造氣象雄”的詩句,正是對“千萬工程”理念的文學化詮釋。
2.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命題作藝術化表達。
隨著“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”成為時代共識,花園村“不借外力自擎天”的自主發展模式、“城鄉互構”的空間革命、“古今相生”的文化傳承,為破解“鄉土現代化”難題提供了實踐樣本。《花園?薪火賦》以賦體形式系統梳理這一實踐,本質是對“鄉村振興如何落地”“共同富裕如何實現”等時代命題的藝術化作答,呼應了習近平總書記“鄉親們要努力奮斗,一起奔向共同富裕”的期許。
三、文化動因:傳統文脈與當代表達的創造性融合
1.地域文化基因的當代激活。
花園村所在的東陽南麓,承載著大禹“任土作貢”、邵雍“經世致用”的文化積淀,而當地木雕技藝、龍燈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,為“文脈傳薪”提供了鮮活載體。賦中“木雕遇數字而新生”“龍燈接北斗而流轉”等表述,正是對地域文化“守正開新”的真實寫照,創作過程亦是對“文明賡續非守舊,乃在開深”理念的實踐。
2.賦體文學的當代創新訴求。
傳統賦體多以“詠物抒情、鋪陳辭藻”見長,而在鄉村振興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下,亟需一種兼具古典氣韻與現實關懷的文體載體。《花園?薪火賦》的創作,既是對“賦體能否記錄時代實踐”的探索,也是以傳統文學形式挖掘鄉村實踐價值的嘗試——通過“秉燭”“雕刀”等意象的古今轉譯,讓賦體從“象牙塔”走向“鄉土間”,實現了文學傳統與時代精神的共振。
筆者從會上得知,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大會上,課題組不僅發布了雙年度村莊影響力和五年度“十大名村”優先與重點服務案例村莊名錄,而且依托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科普與創新專業委員會,創立了以婺源嚴田鄉村振興研究院為中心的服務根據地,專門研究如何更好為村莊服務,促進村莊影響力、競爭力提升發展。隨之應運而生的“嚴田新賦體”創作地標的產生,意義深遠。由該研究院為依托,可匯聚專家型作家群深挖嚴田、婺源乃至全國各地農耕文脈,提煉紛呈多彩的地域農俗、古村肌理、振興發展等特色元素,以“新賦體”進行創作活動,既延續賦體韻律美,又注入現代鄉村振興內涵。“嚴田體”,能活化農耕文化傳承,為鄉村文旅注入文學魂,還可形成“研究+創作+傳播”閉環,為全國鄉村文化建設提供“學術支撐+文藝表達”的嚴田范本。為此,筆者覺得嚴田新賦體的誕生,將是這次會議一項很有意義的學術成果和美學成果。

